
主讲人:刘志远教授
报告主题:生成式AI+交通技术中的核心瓶颈与解决方案
报告时间:2025年12月3日(周三)上午10:00
报告地点:交运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刘志远,教授、博导,获评国家自科基金青A(杰青)、优青、青千。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就职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5年全职回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任教授、博导,复杂交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数学系任访问学者。2019年5月至2023年7月,担任交通学院副院长,2023年7月至2025年3月担任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现任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建模、交通网络规划与管理,在Nature Sustainability、Transportation Scienc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Part C/Part E、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等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担任由Elsevier出版的国际期刊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执行主编,担任交通研究领域知名SCI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副主编。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1)、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2)、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华为难题揭榜“火花奖”2项(唯一完成人)、东南大学第十五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十佳导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青年双创英才、东南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2016年以来,指导学生获得21项国内外大数据算法比赛奖项(皆为前三名),包括被誉为“大数据比赛世界杯”的KDD CUP冠军与亚军、IJCAI冠军、NeurIPS第二名等。
讲座主要内容:
目前,智能交通技术在感知、预测、控制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然面临“感知半盲、知识割裂、决策单调”等三大瓶颈问题。大语言模型(LLM)的“Next Token Prediction”范式被普遍认为是实现突破的关键途径之一,但本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并非源于符号统计,而是根植于实体间的物理互动;因此,LLM在面对交通系统各类问题时,存在三重根本性挑战:最小单元信息密度低、语义与物理空间割裂、物理硬约束强,这些挑战使LLM难以直接应用于交通系统并取得期望成效。为此,本文提出了 TRIP(Traffic Reasoning with Progressive Intelligence)框架,以“双重状态空间”统一物理与语义表征,通过“渐进式推理”将高层语义目标与底层物理约束逐层跨模态对齐,并用分层强化学习实现可解释、自适应的决策优化。本文呼吁由LLM的“单一统计关联”演进至交通大模型的“多模态融合智能”,在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局部响应与全局规划间建立动态平衡,从而迈向安全可信、以人为本的未来交通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