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作者: 
余佑权

海洋运输的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多半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或许是上海海事大学师生的共识,更应形成一种规律或制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回顾自己近20年的教师生涯,在这方面确有许多心得体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科学会堂张贴 “征文启事”,上海市科学研究会出面恳请各界有识之士对《如何改建上海市》提出真知灼见,参与征文比赛。我的老师诸广成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对“上海港发展途径探讨”研究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组织我们撰写了《以浦东新港区的开辟,促进新上海的建设》参加征文活动,其深刻见解引起交通部和上海市相关领导的充分关注,获得这项活动的唯独一等奖。后来科学学会又支持我们专门租用一架“运5”型飞机,飞临长江口、杭州湾等接近上海地区的沿江沿海上空考察,录像摄影,文汇报、航空知识等报刊杂志还作了专门报道。当时正值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因此有老师说这篇文章获奖实际是为浦东后来的大变革做了前期舆论宣传。

“企业管理标准化”是众多管理方式方法的一种。1990年,国家分别颁布过《标准化法》和该法的“实施条例”、“管理办法”。当时要贯彻这些法规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认识上不一致,主要是实践上如何使业务部门把熟悉的传统做法归并转化到标准化管理上来。现有的人员要做到,未来的从业人员也都要了解,这就需要有既懂本行业务又通晓标准化知识的人员专门做这项工作。我有幸被院系领导推荐去上海市交通企业讲解管理标准化,虽有很大难度,但收获也不少,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还结交了许多交通业界的朋友。我先后到远洋、海运、中波、长航、航道局、铁路局、东方航空公司、虹桥机场等单位讲过课,在获得行业人员好评的同时,也为我在学校教学环节上“另辟捷径”提供了便利;如为我系学生讲授“综合运输”课中的民用航空业务内容时,我联系了虹桥机场领导并有幸得到批准,同意上海海运学院师生参观机场飞行指挥塔台、了解空中管制调度运行业务,还破格地让这些“外人”进入虹桥机场核心机密地带。当时机场值班人员大为惊讶:“我们民航学院的学生都没来过,而搞海运的都进入空港内部了。”学生参观后感慨万千:原来这里的工作岗位是这样严谨啊!飞机驾驶员与塔台指挥联系语言简洁利落,运用中英文融会贯通......。

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与港航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共同的需求关系。校企双方越是密切协同,就越能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我所联系合作的水运企业除长江航运系统外,还有蛇口、广州、福州、宁波、舟山、天津、北海等地的港航单位,或是带领学生实习,或是共同开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黄浦江上还有我们参与建设的码头,如上海航运公司的塘口码头、上海警备区的油料中转码头,至今还在发挥很好的作用。

交通部水运司曾在我校举办过三期客运干部研修班,我担任了这三个班的班主任,因此印象深刻。根据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要求和交通部的意见,研修班结束后必须做三件事:第一,出版发行内部刊物《水上旅游客运》;第二,成立行业协会《中国交通企业水路旅游客运委员会》;第三,在上海海运学院开办“客运旅游专业”。这三件事在当时院系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都得到具体落实,后来还不断变化发展,专业设置从当初的专科升到本科,学生毕业后有的去了交通部担任要职、去国外深造,更多的是去到国内外港口航运和旅游企业重要岗位。如今该专业已调整到经济管理学院,扩充为“亚洲邮轮学院”。

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一方面是客观上有需求,另一方面是主观上能办事,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抓住机遇、团结同行、联络横向,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强与港航企业合作。果能如此,教师锻炼了本领,学生开拓了眼界,企业得到实惠和升华……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原水管系副教授余佑权)

以浦东新港区的开辟,促进新上海的建设(上海市科学学会研究会“如何改建上海市”征文一等奖)

 

文汇报文章“设想中的上海新港”

 

文汇报文章“港口优势与城市发展”

 

《交通邮电企业管理标准化》书本封面

 

上海黄浦江观光游览产业发展研究(与市旅游委合作,该课题研究为浦江旅游发展作了前期铺垫)

 

上海发展邮轮经济的政策措施建设(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