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学院开展“端午民俗与诗词纵谈”海大人文沙龙活动

交通运输学院开展“端午民俗与诗词纵谈”海大人文沙龙活动

为增强当代青年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交通运输学院于6月6日下午在临港湖畔大隐书局举办“端午民俗与诗词纵谈”海大人文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赵睿老师主持,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厚均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游红霞博士后作为主讲嘉宾。本次文化沙龙聚焦端午文化,通过对这一传统民俗节日的深入讲解来展现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是历史的记录与传承,节日则是传统仪式感的体现,是重要的文化符号。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其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也在一众节日中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本次沙龙分别从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历史起源和主要习俗三个方面解读端午节。老师们首先从端午节的日期以及月日重复的节日讲起,谈及先民对于特殊日期的喜爱,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列举出不少“重日”的节日。两位老师还分享了关于公历和农历生日的一些趣事,鼓励同学们多多了解传统历法与传统节日文化。谈到端午的历史起源,两位老师则分别讲述了介子推、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作为端午起源的故事,深入分析了端午节爱国、忠贞和孝顺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民俗则是同学们最熟悉的,赵厚均教授通过王筠的《五日望采拾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陆游《乙卯重五诗》等诗词分享了古人端午包棕、点丹、缠红缕、浴兰芳等习俗。游老师则强调了“参与”的重要性,提倡同学们若能亲自系五彩绳、包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对民俗与传统文化的体悟则会更深。在讲座的最后,游老师分享了亲赴湖北洪湖研究凤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在传统节日举办的民俗活动的照片,带领同学们一同感受了同一节日中的多元氛围。两位老师也从端午节民俗差异的融合对当代民俗文化的影响为出发点,指出了如今历史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建设国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本次“端午民俗与诗词纵谈”的文化沙龙,学生们不仅对端午节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有了深入的认识,还了解了端午节文化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的理念;不仅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感,以及整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性格,而且对当今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