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办学历史港航的战略智库——水运管理专业(学科)服务于我国港航事业发展的历程

作者: 
真虹

开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运管理专业,从办学之始就注重知识服务于航运业发展,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务实,侧重于港口生产作业与航运船队管理等。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得拥有较强的港口与航运领域实践经验。     

老系主任、交通部系统著名的港口生产管理专家张华元教授作为专业创始人之一,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港口、航运发展的咨询意见。在本专业发展历程中,我国港航界一批知名教授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并留下宝贵的专业财富,老系主任宋德驰教授以及刘鼎铭教授、吴长仲教授等在著述办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我国港口和航运事业的战略研究和咨询工作,他们领衔的一批涉及港航领域的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深深影响了我国港航业的发展,他们编制的实务性较强的教材曾作为业界专业人士培训的经典教材。这些老教授们与港航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我国航运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深得政府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他们创办的《水运管理》和《集装箱化》等刊物直面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理念先进,内容务实,信息量大,作为服务于航运发展的媒体深受业界的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在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水运管理专业服务于行业发展的务实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本专业的传统特色。该专业的一批教授和青年教师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港口与航运业发展的咨询服务,为我国港航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成为业界知名的专家。     

2008年,学校聚集本专业教师资源成立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直接服务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上海市教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港航业界的大力帮助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我国航运领域政府和行业的重要智库,国际航运领域知名的研究咨询机构”。“协同创新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通过将知识条理化、规范化,丰富和创新原有专业(学科),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航运研究中心立足于航运咨询这个专业细分领域,钻研学科理论,培养学科人才,将这些智力要素输入到我国航运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全产业链覆盖。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采用开放式的体制组建以港航企业为主的理事会,直接服务于航运业。航运研究中心每年编制的《国际集装箱市场分析报告》、《国际干散货市场分析报告》、《全球港口发展报告》、《中国内贸集装箱市场分析报告》、《沿海干散货市场分析报告》等报告在业界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航运景气指数”被国内外业界重要媒体广泛引用,成为航运业发展的“风向标”。航运研究中心建立的“港航大数据实验室”和开发的“中国航运数据库”直接服务于港航业界的现实任务。与此同时,航运研究中心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和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积极参与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等政府部门重大决策咨询工作,向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交的专报(内参)多次得到国务院、交通运输部以及上海市的领导的批示。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为行业提供的服务是我校水运管理专业几十年办学历史所形成的服务于航运业发展传统的自然延续,这种传统充分体现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精神。水运管理专业将会一如既往地继承这种传统,在提升专业(学科)学术水平的同时,继续为我国的航运事业发展贡献智慧。          

(作者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主任真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