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教学 积极探索,交运教师用行动站好抗“疫”岗(五)

平稳教学 积极探索,交运教师用行动站好抗“疫”岗(五)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交通运输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上海海事大学本科2020年春季学期部分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方案》,提高政治站位,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学院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交通运输学院党政协力,提前谋划,全力组织,多措并举,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攻坚克难,稳步推进。在线教学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属于新生事物,同时又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还要确保线上教学质量等诸多困难。经过充分讨论,学院层面制定了《交通运输学院在线教学质量保障方案》,结合学校ISO质量体系以及《学院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实施细则》,从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进度等四个方面对教师在线教学的各项工作予以了细化。本学期学院一共有125门理论课,现有118门课采用在线教学,其中自建课或利用学校已建在线课程建课的有65门,使用教育部在线课程资源教学的有53门。学院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也同步做了周详部署。通过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线教学已顺利进行近一个月,基本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目标。

幕课SPOC界面

交运老师认真备课 进行录播

资源共享,示范教学。学院老师将开展好在线教学为己任,不仅积极学习和研究学校制定的在线教学技术方案,努力攻克在线教育的技术问题,而且充分整合各大在线教学平台的优质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库。学院还快速组建线上教学技术小组,辅助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学习。国航系郑剑老师作为技术指导小组主要成员,全程为各种网络授课的突发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交通运输专业的陶学宗老师不仅将《在线教学快速入门指南》和《在线教学指导手册》分别添加了书签,极大地方便老师们快速查阅,帮大家节省下宝贵的时间,而且还针对超星学习通平台,以教师和学生两者身份尝试了在线教学几乎所有功能,并将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师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师生们的重复性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国航系王学锋教授带领的团队,应用专业课程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整理了“2015年国际航运概论通识微课程”和“2017年(第二批)基于航运代理在线课程的移动教学信息化改革实践”两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成果资源,形成“教学示范包”,供各高校教师自建课程使用,体现了我院教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风尚,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郑剑和陶学宗老师开展在线技术指导

王学锋教授《运输代理实务课程》截图

不断总结,提高质量。学院老师们不畏在线教学的困难,不断总结新方法,资源分享,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交通运输专业陈继红老师提出提高在线教学的心得:一要通过课程群与同学多沟通,开展好答疑的同时促进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课堂中;二要不断提高在线教学的质量,充实海事特色教学资源和素材,发挥交通运输专业传统特色优势和国家级专业的示范作用。物流管理专业袁群老师则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与学生遇到的主要困难与障碍,并提炼出主要经验与教师们分享。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疫情期间建设工作也不能停步,交通运输专业王忠宇老师不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丰富的案例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不仅通过阅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结合我国抗疫的管理启发同学思考“疫情之下的交通企业管理”。

课程群进行答疑,学习通平台上传课程资料

现实问题,共同思考。“真实社会是最好的讲堂”。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本身就是需要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疫情之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抓住疫情下的航运和物流状态这个社会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如物流管理专业的高志军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疫情下的物流商业模式创新,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头脑风暴,并整理总结大家的观点。交通工程专业翁金贤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疫情下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头脑风暴,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想法。

高志军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讨论

翁金贤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讨论

协同管理,循环改进。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微信推送学生问卷、辅导员了解反馈等方式了解我院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意见和诉求。我院还通过制定《交通运输学院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和课程微信群管理规定》来督促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特殊时期,我院辅导员不仅处理着事务性工作和学生思想引导,还协助任课教师建立课程微信群,以及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空中桥梁”等一系列教学辅助工作,将工作做细做实,心系每一位同学。

学生认真进行在线学习

这次抗击疫情下的在线教学给了我们对于新型学习模式思考和实践的契机,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和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教师们以在线教学作为主阵地,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抗击疫情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