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皓,呼和浩特市人,1966年9月生,蒙古族。工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副院长,交通工程与区域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兼任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专委会副主任,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多个相关领域评审专家,受聘担任多个地区政府规划咨询专家和交通顾问。
研究方向为区域及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交通工程,港口及集疏运系统工程。
主持和参与出版论著(教材)、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申报“一种滚筒式内河航道船撞桥防护装置”(发明创造201310048689.0)等专利4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多项。近年来,作为主持人提交的成果“港口城市物流集散道路规划设计及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CFLP2011-02-08-01)、“基于复杂耦合关系分析的集装箱港区陆域平面布置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GZKJ12-02-05-01)、成果“基于多目标协调的港口城市货运道路交通研究”获2013年度浦东新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PDJB1-13-D01),此外还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等国家级协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奖、优秀发明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规划设计成果奖等科技奖项一等奖、二等奖8项。
近年来研究团队在交通工程及区域科学领域,主要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协调优化技术、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方法。研究多因素 (资源、环境、安全、能耗、排放、效率与服务水平) 约束下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及城市发展目标及其要求下,对外交通系统、轨道交通、道路网络和节点、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公共停车场、货运交通、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枢纽和节点等的发展规模、形式、支撑平台等。
在港口及集疏运系统工程领域,研究港区平面布置优化及集疏运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和控制,包括港口及集疏运系统协调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港区集疏运交通特征、港区交通流分析、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港区交通规划设计及控制方法、集疏运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技术和可靠性分析、港口重载交通沥青道路、货运道路交通和节点优化设计等。
在内河航道通过能力和运营安全领域,基于人-机-环境研究内河航道安全预警与防护,针对一定环境(气候、水文和交通条件)研究航道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安全评价及预警系统、船撞桥概率分析、以及防护设施设计技术等。
在物流系统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领域,研究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节点及通道规划设计技术、重载交通下货运道路设计方法等。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9年7月~2004年6月,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任教(期间在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年)。历任自治区(交通及运输系统)高评委委员、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321”二层次人选、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编委等。2004年6月至今,在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任教,历任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交通工程系主任、交通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交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副院长等。
多年从事交通工程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给交通土建、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的课程有《港区及集疏运系统规划与设计》、《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设计》、《交通规划》、《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工程测量》、《水文学与水力学》等,坚持教学一线近26年。
近年来,完成了10多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知识特长,带领研究团队一起为上百个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线网调整、交通改善、慢行交通、道路网络系统、社会公共停车场、交通管理与控制、区域与城市物流等影响重大的政府项目提供发展战略和规划技术支撑,为机场、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枢纽、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为道路、桥梁、铁路、管道、物流通道、航道及港区集疏运系统等提供可行性研究、规划和设计咨询工作,理念和技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主持和参与的各类项目主要有:物流通道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交通网络规划研究与应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后评估、港口沥青路面研究、曲线箱梁桥计算理论及实用计算方法研究、高寒地区地基处理研究、不确定服从特性下交通诱导系统的建模及鲁棒预测控制策略研究、基于道路交通条件改善的大型货车交通安全研究、菏兰城际铁路线位选择及设站模式研究、白塔空港物流及交通研究、康巴什新区停车系统规划和交通信号设计、城市公交线网调整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城段交通系统研究、城市综合交通及现代物流研究、现代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研究、港区平面布置与优化、港口物流及集疏运系统研究、现代集装箱码头运营系统集成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大型综合枢纽交通研究、港航定位及规模论证、港口作业区规划设计、内河航道安全设施研究等。
除科技奖项外,还获得过上海市育才奖、光华奖、中原预应力奖、起帆市政奖、路劲基建奖、上海海事大学“罗煌枫博士奖”、“刘浩清”优秀教师二等奖、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名师等奖励和称号。
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以及实验室建设方面,主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港口集疏运道路系统工程”1项。结合人才培养环境和特色,提出“新交通工程”专业理念和课程体系,主持完成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1项、上海海事大学教改项目2项、中国交通教育学会教改项目1项、上海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1项。主持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1项,主持完成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085”精品课程1项,校精品课程1项,校重点课程3项、校重点课程群2项。主持完成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提交的成果“港航和物流背景下交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创新性教学实践”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G-1-201115),此外还获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3项。指导王素玲(论文《基于库存策略的多级物流网络优化模型研究》)等同学获上海市、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学位论文成果20多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国家和地区的建设与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